|
$ m- v/ x$ h1 l" |7 `
; d: [0 _$ s7 ]4 r( e2 ^. N& D+ n L7 [
& x2 L! q) O: ~ [. Z9 ?
# s! D5 [1 A) d% Y, Y5 _2 l
这是一张阴天(红外线很弱)用自动白平衡拍摄的传统彩色数码照片(右),左边则是立即用绿草地为自定
, F/ ^8 C- q% g6 w4 E( N7 q/ z6 |$ P' S2 K
义白平衡拍摄的照片,白平衡不同,照片色彩当然不同,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这或许
9 t7 a/ O v8 f; |" X1 a R+ A+ b4 D8 h$ g' x+ T
对揭示半彩红外片(或彩色半红外片)的多变的奇异色调和不定性的梦幻影调的成因和命名有" d3 a1 ^' Y5 h! ?; K
9 U/ _$ b/ A0 V% f; F- X
启示!
* x, w6 G# X6 j1 ~& M! m- a+ ]2 Q$ J8 U
CCD CMOS接受的光信号:
5 _6 F, f5 s9 T& p2 _4 E 2 r, \! g ^9 U1 J8 [/ H
1 参加低波段摄影的光(或线)是780nm以上的全近红外光及红橙黄色光,缺少了绿青蓝紫光
: x# ?5 v U2 {' b: Y7 u& Y; P9 S1 E- H9 D6 u3 H$ \! _, `
,试想,用红橙黄色作画会有什么效果!用红橙黄三色的灯光照明舞台又是如何?3 B$ ~# m P3 j0 m, h! O
全近红外光只提供灰度信号,即改变色彩的明暗。
5 l) {3 V( \" |/ w% X* Z 5 C: c ^9 Q2 i& @) I0 m2 E5 o
2 在上面的缺(偏)色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以绿草地为自定义白平衡,把被摄对象中的绿
! ?2 d: ]3 M/ }3 z3 q- m3 i6 v: b$ \
色记录成白。
; O0 Q. |+ k( c7 D+ g8 c" I6 N4 J0 }( G0 K; H" C9 {
3 低波段摄影多数是用红外(改)机,也就是要拆除浅蓝色ICF的红外截止镜片,它必然会使
( [- ?4 l& \& e# \4 J0 R: m
6 M5 f$ C5 ^" n1 o1 J; h进入的可见光改变成另外的颜色。
0 ]) T/ J. ~1 I! ?6 o, q- o. b9 T } Z$ m% N+ A
以上3点共同作用已足以造成色彩的明显变化,如果再考虑摄影时间和对光角度,更有后期的
5 l4 T6 f9 C* g' Y; q$ x$ U) x `
9 u/ v- ~' l; T; h通道变换及深入加工,多变的奇异色调和不定性的梦幻影调的形成就不难理解了!但要定量的
6 m) H+ S, j" v- I5 E/ B
- {2 H, E/ i7 l( z% f弄清楚3点间的互作用规律好象不易。* h& b# T4 o& `
& K+ v$ G# b, {: K! l4 b 所以在全近红外摄影(黑白)和传统彩色摄影之间,存在一个“全近红外缺(偏)彩摄影”
. T* R& b+ O1 g$ o, v: i- _5 l6 ~8 o
区域,这应该比半彩红外片或彩色半红外片的提法可能更能体现低波段摄影的实质,特别是“
9 u1 F' } G: I& C; m+ T7 {
% e4 M4 F* e4 `* ]. Q* g7 \! X+ m彩色半红外片”中的“半红外”与进入相机的全近红外光对不上号。& G5 u8 m G3 \1 t; i
0 I' G4 K' u+ k" ~ 4 k4 f% ^) @% C+ I
此帖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5 Y m0 {1 j. P7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