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人们如果从南横西街路过,在路北会看见一座修葺一新的外观颇似古庙的建筑,这古庙耸立在楼群之中,它就是800多年前闻名遐迩的名刹,是历史上著名的金代皇家祖庙——圣安寺旧址。
" L- E9 L; B' [3 |
8 q* |& f: t1 J 现在知道圣安寺的人不多,但是实际上圣安寺是颇具影响的一座古刹。据史料记载:圣安寺建于金天会年间(1123-1135年),至明正统年间,改名为普济寺。1776年,乾隆皇帝命重修该寺,重新命名为圣安寺。山门匾额曰:“敕建古刹圣安寺”,是为数不多的保存至今的古刹山门门楣上的刻字,十分珍贵。 , m8 E6 W, Q8 S$ t' e5 r1 P
& a- s Q4 W5 k" Y# N! o4 S* m4 D; Y
圣安寺内供奉有金世宗、金章宗像,这使得圣安寺的地位一直十分显赫,成为当时皇家活动的重要场所。据元史记载,佐政名臣王磐当年告老还乡,公卿百官设宴为其饯行。皇太子亦在第二日于圣安寺内赐宴,为王磐饯行,公卿百官送他出丽泽门还乡。 9 [: U1 H6 |9 R/ m K% a; x6 J
- @1 R. f( P9 I, B1 u" s t5 g2 q 圣安寺当时建造在金中都城内的东柳湖村,相传寺外有湖,湖边垂柳拂岸,景色秀美。因此圣安寺又被人们称为柳湖寺。后来还有人传说寺内后堂供奉着金章宗宠妃李宸妃的像,这又给圣安寺添上了一道浪漫的色彩。 8 w' B. Z K, z
0 x5 P) P! Q% `# \7 `+ B
到了明朝,东柳湖村地处荒凉,湖边贼匪出没,柳亦不见,寺也坍塌,1446年京师地震,宫内太监重修圣安寺,为了将修建寺院作为自己的功德,竟将寺内金元时期的旧碑、旧匾尽数毁去,并将此寺易名为普济寺,想以此掩盖寺院的历史,一时成为人们的笑柄。明代殿内供奉有三尊三世佛,俗称西方三圣。佛身紫红色,粗圆浑厚,佛像背后衬托背光,外层透雕火焰纹,内层浮雕三个小佛,每个小佛下承托莲花座。寺院内大殿还绘有佛教故事的绘画,这些壁画相传是出自明代大画家高喜之手。 . m f. U4 P8 Y5 \/ V& y' j
+ S9 @) O: v7 D9 o7 N9 O- h( R
此后,圣安寺几经兴衰。到了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出资重修寺院,重新修建的圣安寺内为天王殿,次为瑞象亭,中为大雄宝殿。殿上匾额均为乾隆皇帝御书。寺内原有的三尊三世佛像移到静明园供奉。其它佛像皆重加塑饰,保存完好。正是由于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圣安寺从元代开始就成为北京达官贵人、诗人学者凭古临游之所。元代诗人乃贤在《南城咏古》中写道“寺有金世宗、章宗二朝像。”清朝文学家史学家李慈铭家住保安寺街,曾和几位好友游览圣安寺赋诗一首:情游重忆十年前,破寺楸花四月天,休教更话金源事,尘画明昌问圣安。 ) d+ A" G3 j0 A t" z+ n
9 M0 a: Z9 [0 Y& O9 x
北京解放后,圣安寺改为私立圣安小学,后为宣武区南横街第一小学、宣武区少年科技馆。原来圣安寺保存完好的瑞象亭已迁至陶然亭公园西门内北山顶。现在的圣安寺原址仅存的天王殿和山门已修葺一新,据说准备建成圣安寺遗址公园。其实圣安寺是应该得到保护的,这里硕大的古树国槐已经千年,北京作为都城始于金中都,目前北京现存的金代主要建筑就只有圣安寺和卢沟桥了,因为稀少才显得珍贵,圣安寺应与卢沟桥并驾齐驱,受到文物部门应有的保护。(李凤立)
, X. U2 c# `0 K9 b5 c
9 @6 J, z2 t9 Z/ O2 d& W+ \ 此亭拍摄于陶然亭公园西门内北山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