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4-30 22: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据经论上说,和合共有六种:( ^6 w4 R/ D8 M5 N0 ]
⒈身和——就是说在身业上,彼此能和合无乖,可以共住。如下座对于上座,要礼拜问讯,服劳让道,推座承事等恭敬身业;上座对下座,也有慈祥爱护等种种身业;上座对上座,上座对中座,也各有谦让身业。这样,上中下座的身业,均做到如法亲近,不相乖反。这是身和。(凡具戒十九年以上为上座,九年以上为中座,九年以下为下座。)6 F; |. W$ l+ l
⒉口和——就是在语业上,彼此互相融洽,没有争执。如称赞有德,远离恶语,规劝过失,学问互相学习,犯罪互相忏悔都是。7 E/ T- `2 i7 O' R6 ?5 J- E
⒊意和——就是在意业上,彼此能谦和成事,消除我慢,不固执己见来违逆众心,使众心和悦同住,叫做意和。现在的僧伽,因意见不和而生起的是非,不知有多少。上下的意见不和,所以清众与班首闹,执事与和尚闹,维那与纠察闹;学教的意见不和,所以此派与彼派闹,此宗与彼宗闹。这么一来,佛教的是非就多了,佛教本身也就有生命危险了,希望大家不要这样吧!
* i0 D5 j$ y' A- e ⒋戒和——就是对于世尊所制的净戒,彼此能依法受持,同修同学。所谓依法受持,主要有两点:
; E; c# i# L# k 一是不杂。就是不要渗杂自已的意见。戒经是那样,就是那样,好好的如法遵行就是了。! {" U0 s. \$ ~% K$ Y6 r
二是不冗。就是不要离开戒律范围之外,更增加种种的仪式。因为诸佛的净戒,唯佛能制,一切菩萨二乘,都不能增减,何况凡夫。所以这冗的毛病必须极力改除。有了不杂不冗的条件,然后能如法布萨,如法羯磨,如法安居,大伙都一心一意地安住净戒海中,就叫戒和。
0 O7 N" \. E; \7 j9 V/ A7 [ J ⒌见和——见有三种:2 E: i) O5 ^6 R6 {" w0 l0 d
⑴正见:是对倒见说的。世俗的人,对于诸法的实相,不能如实了知,而妄想种种的分别。诸法本来无常,而妄执为常;本来是苦,而妄执为乐;本来无我,而妄执为我。颠倒是非,不称法体,所以叫倒见。与此相反,便是正见。: Q5 o1 c4 v# n. N
⑵真见:是对妄见而说的。世间一切山河等等,都有如梦如幻,无有真实。愚人不知,妄认为真,所以是妄见,离此妄见,了达诸法皆空之理。叫做真见。即合诸法真理之见。 x" h# m& x i {2 H7 c: h
⑶净见:是对染污说的。我们随起一见,若不参杂贪嗔痴等烦恼,而与一切诸清净法相应,叫做净见。
) l& m7 U- `! H4 Y( Q0 x 这三种见,是我们学佛法的人应当切实了解的!其他的事情,有时还可以随顺世间,唯有此见,不可随顺。因为世间的见,都是不正的,我们大家如果都能安住正见,而不被世间一切邪见所诱,就是见和。
( ^5 S5 N4 Q) ? r ⒍利和——凡有利益的事情,能如法共分,乃至粒米同餐,毫不自私。就是利和。
1 I4 G ^- L/ J* t2 n+ T. d; T4 x 以上六和,是戒律中的戒律。戒律不可少,六和更不可少。戒律好比木工的规矩;六和好比胶漆。有了规矩,固然可以做成家具;能再加上胶和漆,就更光洁可观,坚固耐用了。同样的道理,有了戒律,固然可以成立僧团;能再加上六和,则僧伽的作用愈大,僧伽的团结愈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