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搬运,但必须带上我的连接:从SONY新微单到红外摄影中的光圈选择 user.qzone.qq.com/5000073/blog/1382423258" _: E5 C7 h( `
2 ~8 }, b0 ?4 R. E1 [9 r
, G; m5 ~1 T z3 z. PSONY的心单电发布有几天了,这几天可能大家或多或少的去了解了革命性的新事物,我也研究了不少,下面我将心得总结一下(尾部有红外相关内容)。 i! S& k9 d* O* v; }6 J
' g, \. g: ?# T心得一:! E. ]4 X+ d8 L
要说就先从问题说起,第一要说的当然是红移,什么是红移,玩单电必须了解,特别是转接为主的SONY单电!转接可以使用很多经典的老头,当然也能使用那些NB的数码头,比如爱死小白。数码头就不说了,都没什么问题,而如果用那些旁轴经典头,效果是很好,但旁轴头转接到单电的时候,镜头尾巴到传感器的距离太近了,这样有很多的光线并不是直射到芯片上的,而倾斜的角度越大,芯片感受到的光线的波长就会被变相的被拉长,颜色向红色方向移动,因为红光的波长比蓝光的长,天文学上吧这种光波拉长的现象叫做红移,这里就借用了这个名称。这个A7R还是继承了这个红移的现象,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吧,当然,不是所有的旁轴镜头都有红移,比如G镜头就只有一个(好像是28?)比较明显,其他的都难以发现。
5 a* V" D7 k" [+ @! k; V
( i% w7 } G. y1 a* ^6 u3 B* R" v. E5 `' P; E. }+ v8 y+ w
心得二:
, j- ]# b" Q; c$ H% W8 C4 o这个也是这几天最大的收获,这里详细的讲一讲。SONY的A7R不单开启了单电的全幅之门,还机缘巧合的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衍射临界光圈,这也我们进一步了解摄影,学会摄影的机会。那什么是极限衍射光圈呢,简单的说就是由于光波衍射的存在,当像素密度太高的时候,收缩光圈如果超过了临界值,像素光斑超出传感器像速面积,这个时候画质相对发生恶化。有具体公式,见下:
! H. b5 @8 [) `; p
( \) e7 J+ ^( E8 B1 O; ?& e像素衍射临界光圈值=像素尺寸/(1.22×光波波长)7 A. q" [/ ^8 q9 \6 J/ |9 ~& p8 g; R
5 V: M: @0 V! Z2 n/ t& D像素尺寸=感光元件边长/该边的像素宽度) o8 Z& y/ r* O( C$ t5 |
“光波波长”则是需要感光器材去捕捉的光波长度,人的感受范围在390nm-780nm(纳米),也就是0.39-0.78um(微米)。一般我们算中间值500nm或者0.5um就可以了。
6 O1 R, y8 h5 k4 ~+ F4 O. s9 O8 X9 W" k% U* \) s
这里插一个解释:胶片为什么没有极限衍射圈概念。! O8 F( c" D0 r; s. Y& y0 s- i
什么叫极限,必须先有范围,先有框架才能出现极限,才能溢出。数码相机存在像素这个概念,有成像单元,所以会溢出,所以存在极限衍射光圈的概念。而胶片,本身成像就是分子团层面的,而且相对是分散的,而不是单元,所以用弥散圈来解释理解更为贴切。
7 h* g, P2 Y0 B3 D7 ~; x
8 o7 i" p7 V. \" P$ }我根据公式,简单的计算了下5D3/A7R(D800接近A7R)/A7的衍射临界光圈,大概是这样的:6 K+ B$ @) e' P$ e' ?( ^* e
0 z! L; m+ {9 v2 i1 @* q* i' S0 o, `
5D3 5760*3840
4 \! b; A, ?1 [6 @(36*1000/5760)/(1.22*0.5)=6.25/0.61=10.2459. n- x8 }" B: n! u; a
, W7 V0 L4 F( g9 N& V% t3 I; y( E6 d+ v' ^) I* N( k
A7R 7360*4912! o( \1 ]3 z& t
(35.9*1000/7360)/(1.22*0.5)=4.87771739/0.61=7.996258* v' _( t/ I* W: f) d" e
6 f6 P. ?2 z5 [$ I) L8 s. k& T5 Z9 U, A! i6 t z" z
A7 6000*4000
: t1 m- e; d E& a3 B# O(35.8*1000/6000)/(1.22*0.5)=5.96667/0.61=9.781428 f/ {- i' O+ r, {+ S) b7 i I
( L7 O# h4 q% v5D3的衍射临界光圈是10.2左右也就是可以用到F10最合适,A7R的衍射临界光圈是7.9左右也就是可以用F8最合适,A7的衍射临界光圈是9.8左右也就是可以用F10最合适。6 X# x( \* h7 R% S* G
8 _8 ?+ `5 B/ o' z# u4 F( l5 c由此得到结论:5D3以F10的衍射临界光圈能提供更好的细节,所以适合大部分的拍摄场合,A7以略小于F10其次,A7R衍射临界光圈相对较小,必须大光圈才能提供更好的细节,所以从理论上看像素虽高却不一定适合出细致度高的片。2 N {; C" t2 a0 _
# [' o7 `9 I+ u6 s& ~官方样片
2 N1 S! x6 B' w* v9 S3 |( ^$ `( z& ~4 W0 F# p
1 `! x& Q; M4 C
6 W9 E$ t' J- v `自己体会!经过反复认真的重新体会,发现官方样片参数有些地方难以琢磨,是说之前一直觉得别扭,无法解释,这下知道原因了!2 b- M7 }5 A3 K4 Q
0 p, y/ C+ K, v
仔细看A7的所有样片,发现什么了?对,很多的人像,很多的大光圈!这个与上面的结论有些冲突!为什么?
8 Q/ E2 W" R9 `! ]9 U9 W% v) u4 g- L- [: J) z* z" N* F( @8 o9 J
仔细看下A7与A7R的参数和介绍,你会发现,A7R对感光(注意,不是成像)进行了硬件上的优化,这个优化直接导致画质上的进步吧!这个进步使得官方也不得不让A7去拍摄人像!所以A7R可能真的很不错!
$ `7 H" D! G! x; Z
$ b; L0 ~% T% Y$ Z5 e' b7 H心得三:- h9 n: g; A c+ R6 [
这个准确说不是心得。关于画质的问题,每个设备都有它独特的倾向性,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用别家的长处相互比较,这不公平也不科学。各自找到各自的定位,这个比分出谁的高感更好来得实在。别不弄了半天,同一个人文机的风景锐度计较,这样还不如不玩摄影了,有什么意思,你说呢?$ i( L8 h. c4 a5 [' q* J* S
& |0 D- N+ A% ^& y
; e9 e. a+ u+ x3 c最后说说和这里相关的内容:红外线的像素衍射临界光圈值# } H6 G, H0 t y( O8 N8 G
刚才改机的那几天,拍摄的片子我下意识的将光圈调整到了F11位置,而最后的结果当然不会满意,在后来我按照常例收缩了光圈,结果大家一定知道了,结果更不满意,当时我以为是改机出了问题,问了俩轮车前辈,得到了你的光圈太大了的结论,现在想来,虽然我一直知道衍射圈这个概念,但总觉得只和光圈有关,光圈越小衍射圈越小,并不知道像同素密度下光圈过小了反而会降低画质!
5 n* C( w2 m9 D# D$ f
) L" \) s+ ]3 s) I$ V3 v现在反过来我们计算一下我使用的30D相机照红外时候的情况:% J( G9 T) N( x; R7 e3 s
8 V# @5 U1 O5 x `3 h: w
我的红外是590nm、680nm、950nm; ^/ y! T/ s3 Q4 c6 b$ o
0 A# @5 S: c' o2 z/ r7 w
所以用上面的公式; e' [; v3 c; _# C% z( N3 J* b
- c- @: m3 `/ L30D 22.5 × 15.0mm 3504×2336+ a/ s+ ^) r4 o5 ]! d# W# e/ r
(22.5*1000/3504)/(1.22*0.590)=6.421/0.7198=8.92
! q" q7 Y4 t& H8 b% c(22.5*1000/3504)/(1.22*0.680)=6.421/0.8296=7.742 K( d" m' F4 }/ L0 _
(22.5*1000/3504)/(1.22*0.960)=6.421/1.1712=5.48
5 k) J/ {/ U) m$ |; q! o% f* L
所以可得到30D使用红外镜时的像素衍射临界光圈值分别是:
* m9 L8 N0 e3 Z h% j590nm为F10或者F8
) ^: P- \$ C# V" s `" l1 s: h. H680nm为F8
& u! b8 o4 M/ _5 F* J950nm为F5.6
0 z' e) t( Q& u4 s- i- Q
3 u3 o9 p+ _: U( _# C, R4 }; @# n最好不要超出,超过了就出现衍射反映了!$ p d) Z6 g% g3 }
===========猜想的分界线==========
& f$ x, W4 ]7 C/ x" q2 ]% p: P前面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叙述,在这里让我有了一个猜想,镜头的热班是否也和这个衍射有关?其现象与结果惊人的一致。当然,其原因更多的是镜头内部光衍射的再次反射,也就是眩光吧,大家来讨论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