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搬运,但必须带上我的连接:从SONY新微单到红外摄影中的光圈选择 user.qzone.qq.com/5000073/blog/13824232583 O- I ~) y$ M' }: A( Q
- T {" C J( `; `# Z* d6 D- g5 R9 `* Z) {9 a
SONY的心单电发布有几天了,这几天可能大家或多或少的去了解了革命性的新事物,我也研究了不少,下面我将心得总结一下(尾部有红外相关内容)。
- p/ T. d6 \! N( y/ M: N$ A2 t
7 A" h8 p+ h* Y4 Y. C心得一:6 U- V N7 q. q& g% [+ O
要说就先从问题说起,第一要说的当然是红移,什么是红移,玩单电必须了解,特别是转接为主的SONY单电!转接可以使用很多经典的老头,当然也能使用那些NB的数码头,比如爱死小白。数码头就不说了,都没什么问题,而如果用那些旁轴经典头,效果是很好,但旁轴头转接到单电的时候,镜头尾巴到传感器的距离太近了,这样有很多的光线并不是直射到芯片上的,而倾斜的角度越大,芯片感受到的光线的波长就会被变相的被拉长,颜色向红色方向移动,因为红光的波长比蓝光的长,天文学上吧这种光波拉长的现象叫做红移,这里就借用了这个名称。这个A7R还是继承了这个红移的现象,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吧,当然,不是所有的旁轴镜头都有红移,比如G镜头就只有一个(好像是28?)比较明显,其他的都难以发现。
) l' M$ E2 `7 {5 Z- [2 D& t0 ]- p% ^( Q* h; J
# i7 {* f. f) }$ }4 N- R; j
心得二:
1 C' A8 \+ N7 c/ v这个也是这几天最大的收获,这里详细的讲一讲。SONY的A7R不单开启了单电的全幅之门,还机缘巧合的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衍射临界光圈,这也我们进一步了解摄影,学会摄影的机会。那什么是极限衍射光圈呢,简单的说就是由于光波衍射的存在,当像素密度太高的时候,收缩光圈如果超过了临界值,像素光斑超出传感器像速面积,这个时候画质相对发生恶化。有具体公式,见下:% b9 Z$ q; ]6 ?" M: Y7 [& Z
- b8 c+ L4 {" ]2 b: h! l1 G8 g
像素衍射临界光圈值=像素尺寸/(1.22×光波波长)
* _4 T/ g4 A3 @/ C6 Q. F2 S2 i$ {7 k0 s
像素尺寸=感光元件边长/该边的像素宽度& D% K E* V8 }4 @' X
“光波波长”则是需要感光器材去捕捉的光波长度,人的感受范围在390nm-780nm(纳米),也就是0.39-0.78um(微米)。一般我们算中间值500nm或者0.5um就可以了。
( L' n4 u% x/ `9 Q
5 l; f/ @6 O" { Z- Y4 x, O这里插一个解释:胶片为什么没有极限衍射圈概念。% b/ Z3 S+ j9 o+ s+ F: c/ c
什么叫极限,必须先有范围,先有框架才能出现极限,才能溢出。数码相机存在像素这个概念,有成像单元,所以会溢出,所以存在极限衍射光圈的概念。而胶片,本身成像就是分子团层面的,而且相对是分散的,而不是单元,所以用弥散圈来解释理解更为贴切。
# i) O- i; Y1 Z' L4 \8 ~9 v8 D8 \$ Z" r
% B2 N9 T6 S L0 O我根据公式,简单的计算了下5D3/A7R(D800接近A7R)/A7的衍射临界光圈,大概是这样的:
9 a! n& ^ k6 q. c( H7 q4 `+ A6 J" N
5D3 5760*3840
% ?2 S/ E+ j2 t- x) ^) g(36*1000/5760)/(1.22*0.5)=6.25/0.61=10.2459
3 A" J" u5 P3 S7 \2 P9 P0 O
$ C x* K9 p; ~3 m2 v+ ?7 q1 X% E# a Q
A7R 7360*4912
6 I. r3 F4 Y! `# f1 [8 l(35.9*1000/7360)/(1.22*0.5)=4.87771739/0.61=7.996258
7 ?( Z) R3 r, l4 N" Z% G, S* N% H5 A8 G7 e
1 H9 ?( [& P. ~- f) h: kA7 6000*4000
9 Z% q! q/ x* e# U C5 p(35.8*1000/6000)/(1.22*0.5)=5.96667/0.61=9.78142
0 t& Z8 Y' I0 r: V; P( L, R& d9 d7 s# Q$ ]' G; G! v- V# W
5D3的衍射临界光圈是10.2左右也就是可以用到F10最合适,A7R的衍射临界光圈是7.9左右也就是可以用F8最合适,A7的衍射临界光圈是9.8左右也就是可以用F10最合适。% T' Q3 \6 ^# a* E/ Q
" o" G( W4 X4 c$ ~' ^
由此得到结论:5D3以F10的衍射临界光圈能提供更好的细节,所以适合大部分的拍摄场合,A7以略小于F10其次,A7R衍射临界光圈相对较小,必须大光圈才能提供更好的细节,所以从理论上看像素虽高却不一定适合出细致度高的片。
7 g& u' Y( \8 A6 s+ C% X/ Y9 ~* {. n
官方样片& C* \4 b& H9 M
% ]; G! T/ K+ O$ b8 v c; L
- z. y8 {& X$ ~. J: S
! W% \' U8 M; I- z( |7 e9 L自己体会!经过反复认真的重新体会,发现官方样片参数有些地方难以琢磨,是说之前一直觉得别扭,无法解释,这下知道原因了!
$ ]0 w ?! [6 r9 Q3 b( e, @% A6 J& S! M* l* _+ I3 o! c! x2 y$ e
仔细看A7的所有样片,发现什么了?对,很多的人像,很多的大光圈!这个与上面的结论有些冲突!为什么?6 K6 w0 j& A7 }/ c* T5 }: f$ c
7 f$ [" {6 N: d' H% t* w/ p8 [仔细看下A7与A7R的参数和介绍,你会发现,A7R对感光(注意,不是成像)进行了硬件上的优化,这个优化直接导致画质上的进步吧!这个进步使得官方也不得不让A7去拍摄人像!所以A7R可能真的很不错!( R( o2 n) c6 Z( F( ?
- V$ p, {- W/ U5 G# g- H& A1 d: Y; |# G
心得三:
, } B$ n0 `, I4 U2 r: e; v* y这个准确说不是心得。关于画质的问题,每个设备都有它独特的倾向性,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用别家的长处相互比较,这不公平也不科学。各自找到各自的定位,这个比分出谁的高感更好来得实在。别不弄了半天,同一个人文机的风景锐度计较,这样还不如不玩摄影了,有什么意思,你说呢?2 I( c+ s( u! g& |/ r
/ f( p7 h7 X. @5 c1 J" t! p0 ^, | q0 i+ n/ J0 V" c
最后说说和这里相关的内容:红外线的像素衍射临界光圈值1 t ~6 }0 y1 \- P, g1 T
刚才改机的那几天,拍摄的片子我下意识的将光圈调整到了F11位置,而最后的结果当然不会满意,在后来我按照常例收缩了光圈,结果大家一定知道了,结果更不满意,当时我以为是改机出了问题,问了俩轮车前辈,得到了你的光圈太大了的结论,现在想来,虽然我一直知道衍射圈这个概念,但总觉得只和光圈有关,光圈越小衍射圈越小,并不知道像同素密度下光圈过小了反而会降低画质!3 j4 r8 M; r' n5 ^: B
7 F' z5 H3 v: l
现在反过来我们计算一下我使用的30D相机照红外时候的情况:; h- {5 G( |% u1 b& |! g3 k, [' i
3 M% h1 H V1 y* p4 R我的红外是590nm、680nm、950nm) q- }7 N2 x$ }9 @- D4 n
5 T4 A* |: V3 C8 P
所以用上面的公式
: u- A6 Q$ e) d2 C
2 W e/ g) k u( P0 M# A" [2 b0 D30D 22.5 × 15.0mm 3504×23360 S6 D. L! G9 W
(22.5*1000/3504)/(1.22*0.590)=6.421/0.7198=8.92
2 ]; p( M3 z+ @(22.5*1000/3504)/(1.22*0.680)=6.421/0.8296=7.742 ^* Q& q+ @% z2 y
(22.5*1000/3504)/(1.22*0.960)=6.421/1.1712=5.48* ?& s" v% [- F+ N9 {! O P, w
# v0 z7 u! m3 P$ \. I$ C
所以可得到30D使用红外镜时的像素衍射临界光圈值分别是:4 _, q0 k8 h0 `' c- |
590nm为F10或者F8
' E- {$ M3 V2 q! Y680nm为F8. W7 I( S, ]! B! P+ h# j& s
950nm为F5.6
9 q0 K) D ^0 l$ y
( b; z9 b7 V2 p* }% m1 k最好不要超出,超过了就出现衍射反映了!
" ?- G m$ V5 {; i2 [0 E5 N===========猜想的分界线==========
" e6 J$ a7 `" t7 ?. A0 Z- T6 B2 F前面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叙述,在这里让我有了一个猜想,镜头的热班是否也和这个衍射有关?其现象与结果惊人的一致。当然,其原因更多的是镜头内部光衍射的再次反射,也就是眩光吧,大家来讨论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