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紫红质]与[鹦鹉螺]) b* c! \% t# `7 h! l
7 S% X' _8 F- i: K }; a) T& i
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东它恰恰和眼睛与数码相机有着不解之缘!2 c1 Y8 p6 ~* W. A: y7 F
/ i2 U. c$ Z w3 n* ^ {- X E
当看到有奇特功能的[视紫红质]这种化学物质时就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和联想,这种化学物质最初存在于远古深海的多分子原始微生物中,[视紫红质]对光极为敏感,原始微生物靠它向光引导, 体内有[视紫红质]的海藻靠它进行光合作用。 " p% @7 w6 k/ v& l( W2 r % f. r X+ p6 S& C/ U
[视紫红质]遇光瞬间变色,并因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电信号。这种神奇的物质至今竟是世上所有“眼睛”的不可或缺的光敏物质,主要用来感知亮度!' k$ Y2 H7 V) S1 e* ^) Q- r
- g8 G: o7 l9 Z% i, o) R' f
被称为活化石的[鹦鹉螺]其眼睛象一架针孔照相机,后来的生物因进化使眼睛加上块晶体,世上“眼睛”一个样,数码相机和“眼睛”也一个样,这当然是指它们的结构原理是一样的。2 D8 p5 \2 c9 `, }7 y) t4 b4 s
6 a9 ?& Y) s& t0 T( Q 数码相机中的CCD/cmos同样有亮度感知功能,眼睛中[视紫红质]产生的电信号传递到大脑进行复杂运算,CCD/cmos的亮度电信号则同样要送到数码相机的大脑进行处理。 ' r+ a8 K( m" z9 j8 J6 {- C 1 ]& m" F; _# `$ M5 U 近红外线没有色彩,它的能量能被亮度感知元件俘获,形成单色的灰图,我们通常会把它处理成黑白(灰)图,纯红外线照片就是如此! 3 z' m1 c) L' ]( B0 J/ `/ G& a, O% }9 M2 S6 z- N% F$ {1 D
事情至此还没有完,大家知道绿色植物对近红外很强的反射能力使纯红外照片的魔力大增,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可见光色谱转成黑白(灰)图后绿色的亮度原本是很低的(见最下方可见光色谱图),但在正常彩色照片中亮度并不突出的绿色在纯红外照片中反而表现为最明亮!! K# B* }+ L# s, K; ?% a
( Y! c( n1 N# f% a! C' t, B) K0 P& K! S
彩红外摄影中利用这特性选“绿”为自定义的“白”(即亮度信号代替了绿色信号),尽管能营造出更强的红外效应,但毕竟不全是真的了! $ s/ c) u4 W0 ]1 O : m; |# B$ ~" V* G/ g0 l 7 ~0 ?2 R# ?$ B# P8 L& l/ g- J/ ^, G 6 |5 m. U. C# _0 M0 x4 P" D4 X
: W+ I/ l4 B& J" {
# `1 v; b* S$ H3 n/ V
附:———— ! q2 W4 [& N, R$ b 5 W" K$ c3 E- |( g5 p/ @这是早晨在“自动白平衡”下用“绿”色滤镜拍摄的照片,能清楚的看到其中也有一定量的红外信号,在选绿叶做“自定义白平衡”所拍得的照片其树叶的亮度大大增加了,这说明选绿叶做“自定义白平衡”能起到“绿变白”+绿叶的红外(伍德)效应的双重好处,这显然不符合拍摄当时的情况。 ; ~( B" b) ]1 j& U4 t1 } p" W v IMG_6506_副本2_副本1_副本_副本_副本.JPG(80.08 KB, 下载次数: 69)